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之路,这一变革对个人,家庭,社区和地域等的社会认同都产生了非同一般的影响。
改革开放让中国的国门逐渐向世界敞开,并由此在社会、政治和文化上带来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变化。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为求学、经商和旅游等目的跨出国门,获得了领略和感受不同文化和制度的机会;另一方面,更多的外国人也走进中国,同中国人进行生活和经济上的交往,使得中国逐渐成为一个新兴而重要的国际移居目的地。
改革开放不仅让大量外国人走进中国,还为大量本国人带来了由农村走向城市的机会,而这两类人口迁移重塑了中国的社会团体,提出了包括团体聚合和社会安全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除此之外,香港和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在回归中国的同时,也将各自独有的传统,文化,语言和民族身份感一同投入到了这个正在崛起的国家,加剧了其社会认同的复杂性。
除此之外,“政治性的认同议题”正以全新的形式在中国国内崛起。例如人们对于“性别”概念的理解已有所不同;对于环境变化和与之相关的资源消费的理解也经历着改变。
主题负责人
雷波琳 教授
雷波琳教授,南安普顿大学社会学教授,ESRC博士培养中心主任,未来工作 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雷波琳教授长期关注有关技术移居的问题,研究兴趣包括迁移对身份认同、工作、社会关系和团体生活的影响等。她曾就这些问题对香港社会的影响做过广泛的研究和讨论,目前正与厦门大学Angela Lehmann博士合作,共同研究国际移居对城市和社区生活的影响。同时,雷波琳教授正在开展一项针对中国的外教(主要是英语外教)的研究。
雷波琳教授也是伦敦大学教育研究所ESRC LLAKES研究中心的一员,其中她主要研究青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性坏境问题。雷波琳教授也是社会学杂志的编集委员会成员之一。
研究项目
1. 走向中国:中国后改革时代的移民潮。(雷波琳教授,南安普顿大学;Angela Lehmann博士,厦门大学)
放眼全球,中国已然成为了一个快速增长的经济体,这个经济体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人们的眼光和兴趣,也接纳着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的入住。本研究旨在讨论从投资者和技术侨民到一般劳工和学生等一系列移居者是如何被中国的机遇和成长所吸引,并来此工作和生活的。其中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背景就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段时间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相对停滞而贫困国家则又缺乏机会。中国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一个移民输出型国家,但现在正逐渐变为一个移民输入型国家,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劳工的重要目的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首次研究了中国的此类移居者的问题,并将其置于中国的开放、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西部经济出现动荡的这一时间点的环境之下。本研究主要关注:这些新的移居者在多大程度上争取中国的永久居住权及相关公民权利?移居者的家庭空间的跨国联系是如何建立、维持和运作的?中国城市的国际移居者的经验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移居研究有何启示?
2. “不需要经验准备”: 年轻移居者在中国教英语 (雷波琳教授,南安普顿大学)
本研究由南安普顿大学策略研究发展基金资助,研究对象是由英语国家来中国教英语的年轻教师。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其员工能有高水平的英语的会话和书写技能,以应对国际舞台的挑战,于是越来越多来自英语国家的年轻人将前往中国进行英语教学(担任外教)视为一个重要的工作机会。这些年轻人有的将在中国教英语视为填补进入大学前的空档年的方式,也有的将其视为一个长期稳定的工作形式,以应对西方的近年来因经济衰退所造成的就业困难。不可否认,这一由移居人口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趋势。但这一发展趋势也带来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对于来自西方的年轻人,他们需要明确目前在中国,担任外教还是一个尚未被规范监管的工作,行业内也没有形成标准的指导规范,这意味着他们应自觉地建立良莠行为的评判机制,并引导政府在该领域内建立相关的政策法规;而受教的学生也同样面临着风险,因为他们面对的有可能只是个会说英语,而没有任何教学资质甚至缺乏必要知识的人,因而高昂的学习费用并没有换来优质的教学和高水平的语言技能。
3. 中国的生育保障 (庄渝霞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
庄渝霞博士目前正在南安普顿大学作访问学者,并与雷波琳教授合作进行一项比较研究,研究的课题是有关生育保障及其对母亲工作的启示。
发表论文
Publications
Lehmann Angela and Leonard, Pauline (forthcoming) Immigration to the PRC in the Post-Reform Era: Destination China (Shanghai: Palgrave China)
Leonard, Pauline (2010) Expatriate identities in postcolonial organizations: working whiteness, Aldershot, GB, Ashgate, 174pp. (Studies in Migration and Diaspora).
Leonard, Pauline (2010) Organizing whiteness: gender, nationality and subjectivity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in special issue: Gender & Ethnicity] Gender, Work & Organization, 17, (3), 340-358. (doi:10.1111/j.1468-0432.2008.00407.x).
Leonard, Pauline (2010) Old Colonial or New Cosmopolitan? Changing white identities in the Hong Kong police. Social Politics, 17, (4), 507-535. (doi:10.1093/sp/jxq018).
Leonard, Pauline (2010) Work, identity and change? Post/colonial encounters in Hong Kong. [in special issue: Examining Expatriate Continuities: Postcolonial Approaches to Mobile Professionals]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 36, (6), 1247-1263. (doi:10.1080/13691831003687691).
Leonard, Pauline (2008) Migrating identities: gender, whiteness and Britishness in post-colonial Hong Kong. Gender, Place and Culture: A Journal of Feminist Geography, 15, (1), 45-60. (doi:10.1080/09663690701817519).
Harper, Douglas, Knowles, Caroline and Leonard, Pauline (2005) Visually narrating post‐colonial lives: ghosts of war and empire. Visual Studies, 20, (1), 4-15. (doi:10.1080/14725860500064862).
Presentations
Tyers, Roger (2016) Can green norms cross borders? The dur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norm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K and China.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March
Tyers, Roger (2016) Can green norms cross borders? The durability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norm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K and China.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Conference April
学术活动
Information Coming Soon
教职工及博士研究生
- 雷波琳 教授
雷波琳教授,南安普顿大学社会学教授,ESRC博士培养中心主任,未来工作 研究中心联合主任。雷波琳教授长期关注有关技术移居的问题,研究兴趣包括迁移对身份认同、工作、社会关系和团体生活的影响等。
详情请参见网页http://www.southampton.ac.uk/sociology/about/staff/pleonard.page
- 福依恩 (博士研究生)
福依恩学英国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动机和经验。
详情请参见网页http://www.southampton.ac.uk/demography/postgraduate/research_students/forbes1df1g13.page
- Cheung Margarida (博士研究生)
Cheung Margarida 学回归后澳门身份认同的变迁。
详情请参见网页http://www.southampton.ac.uk/sociology/postgraduate/research_students/mcv1g09.page